标签: 连接器

技术弄潮儿与市场领航者,解读TE Connectivity的双重角色

汽车与配件 陈琦 2021-06-23 09:27:04

浏览:18275

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的今天,我们看到无数企业华丽转身,踏上顺应行业变革的转型之路。身为连接与传感行业的创新型企业,TE Connectivity(TE)亦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,聚焦未来移动出行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向。


在慕尼黑上海电子展上,TE中国汽车事业部向与会者展示了丰富的产品线、端到端的解决方案、本土研发制造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,助力汽车实现专业、安全、可靠的连接,并赋予汽车产业更多技术价值。展会期间,本刊记者采访了TE中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孙晓光,聆听他对于汽车产业变革及技术演进的诠释,以及TE在产业链上所扮演角色的解读。


图片

TE中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兼总经理 孙晓光



争当创新技术的弄潮儿


面向未来的移动出行趋势被称为“ACES”,即Automated(自动化)、Connected(互联化)、Electrified(电气化)、Shared(共享交通)。对于越来越智能化、网联化、电气化的车辆,汽车架构的调整、信号及数据的连接都至关重要。TE在进行战略布局时,融合整车制造商的要求与市场之需,打造适用于未来移动出行的创新型解决方案。


与此同时,中国汽车市场对新能源、智能网联等相关技术的“渴望”不断攀升,一路走高的市场需求促使TE在国内策马扬鞭谋发展,进一步加速“本土化”进程。“这么多年来,TE与中国紧密相连,深耕本土市场,这一战略体现于我们的创新技术和研发投入上,也体现于富有中国特色的定制化产品上。TE在中国的研发团队如同智囊团,倾囊而出地推动前瞻性技术的发展。”孙晓光如是所言。


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迈入冲刺阶段,业界对于电动汽车充电效率、高压连接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日渐严格。TE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,结合新的研发要求,以“掣电而行”的理念开发从电动汽车充电接口、电池到电机的连接解决方案。其中,TE集成传感与驱动功能的充电端口可安全、可靠地实现智能充电控制,提供触摸安全操作和充电状态反馈;TE智能控制电动汽车的传感器及集成化的电子解决方案,尽可能使尺寸和重量最小化,为客户提供更大的设计灵活性;以新一代国标充电端口为代表的TE中国自主研发产品,能满足中国本土客户对于集成化、高能效的要求。


图片

从动力到驱动,连接是实现电气驱动愿景的关键要素


谈及如何更好地聚焦和支持中国电动汽车市场,孙晓光指出,电动汽车需要快速、方便地充电,高效、安全地将能量存储在电池中,有效而智能地运转,并在严苛环境下也能顺畅运行。这对连接技术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殊要求。汽车产业必须专注于这四个方面,开发和改进车辆架构,并且做到深度国产化,从而应对连接技术中的挑战。“从动力到驱动的连接,是实现电驱动愿景的关键。TE的工程师和专家团队钻研相关技术难点,与客户及业界同仁紧密合作,实现更进一步的创新突破。”


除了“电动化”,“智能网联化”亦使得身处于汽车产业链之中的企业重新探索前行之路。智能网联汽车已成大势所趋,车辆的安全性、高效性逐步为人们所重视。而提高车辆智能网联技术水准的核心就在于,对车辆内外产生和收集的信息进行复杂的梳理和决策。孙晓光表示:“大数据是新一代汽车不可或缺的养分,数据连接成为关键技术。TE为实现更加高频、高速、小型化、模块化的设计而付诸努力。”具体来看,基于所有主要媒介传输技术,TE能提供功能强大的高速数据连接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;TE的天线和无线连接技术组合为广播、蜂窝和下一代远程信息处理与V2X服务提供外部通信解决方案;TE的产品组合实现高通道性能,符合多家芯片制造商的物理层规范,其中包括针对千兆位以太网连接器的解决方案。


图片

TE高速数据连接与无线连接


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日新月异,牢牢把握前端技术的TE对此展开技术布局。孙晓光说道:“随着ADAS技术和应用的增长,汽车内部的摄像头和天线的数量剧增,对传感器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,很多组件需要接收和传输海量数据。TE将优秀技术引入国内的同时,也愿意为中国本土客户提供因地制宜的方案和差异化的支持。”比如在数据高速连接方面,TE形成系统化的“一站式”解决方案,新产品能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,为中国客户实现高传输速率及高度灵活性。


此外,车内增加的电子设备和其它部件占用了一定的空间,使得业界对轻量化、小型化原件产生迫切需求。孙晓光举例道:“我们的MATE-AX汽车同轴电缆连接系统为高频高速数据传输带来了小型化解决方案。这款同轴连接器系统稳定性高,可抵抗EMI电磁干扰,为模拟信号的传输提供高达9 GHz/24 Gbps的数据速率性能,经过设计优化更可达20 GHz。”



成为本土市场的领航者


TE推进“本土化”战略的脚步从未停歇。这些年来,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发生诸多变化,但TE紧抓机遇,在战略布局上做了全方位调整。“虽然身处于汽车市场不增长或微增长的环境中,TE的业务及订单量却还在大幅度提升。”孙晓光如是说。


回首过往,于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TE,随中国汽车产业共同成长。孙晓光感慨道:“我很早便加入TE大家庭,彼时的TE刚刚从贸易公司转型,正要在中国本土市场构建生产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,可谓从零起步。TE总部对中国市场表现出高度热情,甚至推行‘Go China’计划,所有渴望来中国市场大展拳脚的海外员工都可以远赴中国。之后,我们用两三年时间扎扎实实地把苏州工厂打造起来,将TE应用于海外市场的优秀工艺与先进技术引入本土市场,最终完成了工程能力的初步搭建。”如今,TE汽车事业部在中国已建有3家工厂,第4家昆山新工厂计划于2021年投入使用。


图片


立足当前,TE的“本土化”战略进阶。在工程创新方面,中国工程团队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,能完成系统架构的设计,包括所有的仿真分析和测试、模具的开发和测试、工艺的优化、自动化设备的设计等。TE目前在中国的生产线利用率、生产节拍都在全球名列前茅。


凭借优秀的质量体系和生产工艺,TE在国内生产的高品质产品不仅服务于本土市场,同时也能服务亚太及欧洲市场。孙晓光坦言:“通过平台化技术,我们将产品投入国内外市场。欧洲客户对我们的整体技术能力、产品质量、成本管控等方面表示充分认可,中国本土的成本优化能力甚至超过欧洲。TE具备精湛的本土化生产工艺,包括注塑、冲压、焊接、电镀、绕线、组装,以及产品密封、灌胶等工序,都能在TE苏州工厂一气呵成地完成。”


技术的发展需要厚积薄发,少不了时间的沉淀,也亟需各方携手同行,由此,TE的战略布局长远而有深意。当前,全球尤其是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汽车制造商,有些是正在转型的整车厂,有些则是“造车新势力”,他们纷纷登上崭新的舞台,为市场呈上更具创新性的汽车产品,由此带动了汽车技术的种种变化。“TE珍视这些客户,不仅为他们提供更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,同时还将他们当作重要的合作伙伴,共筑创新平台,与之携手成长。”


TE得以在中国市场蓬勃发展,与团队的凝聚力、务实精神、响应能力等方面息息相关。“对于团队而言,快速、积极的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至关重要。为了能和客户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,我们会主动与销售团队进行沟通,帮助他们梳理业务的发展逻辑,调动我们的各项信息资源,通过前端、后端的共同努力来满足客户之需。这是一种双向的努力,也充分反映TE团队的凝聚力。” 孙晓光如是说。


坚持不懈、尽力而为,亦是TE团队的特质。“不见黄河不死心,不撞南墙不回头。但即使撞到南墙,我们也要想尽办法把它撞开,去攻破所有艰难险阻。举例来说,2020年春节期间,正逢‘新冠’疫情来袭,给制造业带来了巨大挑战,也令不少企业的发展脚步停滞了。但是,TE却在这段紧急时期做了大量国产化工作,并且将之作为TE加速国产化发展的重要契机,不仅顺利完成了各项供货交付工作,而且还苦练内功、提升自我。”


孙晓光以他在汽车领域累积的深厚经验来管理团队、培养本土化人才。在他看来,人才培育实则是一门精深学问,包括两方面,一方面是不遗余力地栽培优秀人才,另一方面是创造敢于创新的氛围与企业文化。有意思的是,孙晓光还提到了“试错”这一概念。他表示,TE非常乐意给予年轻团队尝试的机会,让他们磨砺胆量、修正及突破自我,无需惧怕创新变革过程中的一些“试错”。


“TE向来注重员工培训,在人才孵化上建立了完整机制。2021年,我们在全球范围内更为认真地做好员工组织架构和人才梯队的培育。在国内,TE已经做好了人才输出的准备,并派遣专家前往美国、日本、东南亚各国,与世界各地的TE团队互相切磋、学习,实现人才力量的反向输出。”孙晓光如是说。


结 语


汽车产业的创新是有目共睹的,上下游企业都在摸索更具创新性的发展方向。对于这一点,TE希望能紧随客户的脚步,让团队站上技术变革的浪尖,用产品和技术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,助力客户实现业务的拓展与新价值的赋予。相信不久的未来,我们能看到TE在未来移动出行领域的更多创新。
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@ 2013 中线网   电话:029-86570577   邮箱: service@xianshu.cn
ICP备案证书号: 陕ICP备12007412号-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陕B2-20200291
本站信息均来源于网上或由本站网友发表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投诉至 service@xianshu.cn!